鞋業現況

當消費者在購買一雙鞋的時候,能夠了解的就是它的品牌、價格。消費者從來都沒有想過它的來源,哪裡製造、由誰代工。台灣曾經占有世界鞋業代工的重要位置,但現在似乎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在1980年代,台灣曾有「製鞋王國」的稱號。就台灣區製鞋工會統計,台灣製鞋廠商在1989年達到巓峰,會員數共有1,423家。但是到今天會員家數229家,贊助會員123家,已經不復當年榮景。
由下圖1及圖2中可以發現,1981~1990間為台灣鞋類生產的高峰期。但在1980年代末期(1988~1989年間)突然急遽下降。尤其在內銷市場上,在1992年急遽降至17148(千雙)。外銷鞋類亦是在1988年下降,2011年的外銷雙數為9906(千雙)。

被誰取代?
鞋類生產業為大量勞力密集工業。領料、裁切、針車、包裝皆需要大量人力投入。且台灣主要以OEM為主,研發及行銷還是掌握在品牌公司手上。當台灣人力資源價格逐漸提高,產業變轉移至人力資源較為低廉之地區。因台灣多是以代工為主,客戶僅是轉個地方下單,並為造成任何成本的損害。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人力資源相對便宜的地方,便是各國轉單的好去處。而中國鞋產業從1995年25億雙到2006年增加為76億雙。

產地再度轉移,台灣機會在哪?
東莞新橋鞋業董事長張世欣表示:愛迪達(adidas)現在百分之四十八的訂單放在東莞,明年會減到百分之二十八。彪馬(puma)則把生產重心遷到越南。萬邦和豐泰兩家台商製鞋集團,已到印度東岸設廠。裕元等廠則在越南、江西設廠。(聯合報2007年12月10日報導)

因製鞋業的成本受原物料及人力成本影響最大。若是追求代工,台灣本地環境已沒有與其他開發中國家一樣低廉的人力成本。本地的原物料也需要仰賴進口。鞋類代工模式在台灣本地已無發展市場。
因此,轉型設計加工(ODM)或是建立品牌(OBM)已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台灣鞋商需要替本地生產之鞋類商品加上無可取代的附加價值。考慮消費者的需求或是依出口各國風情不同,而生產不同需求導向的鞋類商品,進一步提升商品的價值。以高品質、高單價且具產品設計及開發的設計代工是其中一個選擇。

另一個方向則是發展自有品牌,以有代工生產經驗為基礎。台灣在生產技術上與設計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重點在於品牌的行銷、品牌價值建立以及市場推廣則是現在台灣製鞋產業必須學習及努力的方向。

  全球鞋類產品主要消費市場集中在兩類地區:一類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等;另一類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和地區,如中國、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等。根據英國SATRA(英國靴鞋業協會)預測,2014年世界鞋類消費量將達180億雙;2014年世界運動休閑鞋的消費總量將達到32億雙,市場零售額將突破150億美元。
 全球前5大運動鞋品牌,依序為Nike,Adidas,Puma,Skechers,及Asics,前兩大市場占有率分別達近4成及約2成的比重,前5大品牌合計約占全球市場的70%,但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該產業出現一長期趨勢,每年市場仍穩定成長不到10%,但Nike與Adidas的品牌市占率不斷擴張,大量侵蝕其他品牌的商機。
只要在這個供應鏈之中,基本上在未來幾年,大多會有不錯的營運表現。而且從鞋材的營運數字,即可預先知道,下游的運動鞋製造業者的情況,這就好像是─大軍開拔、糧草先行的道理是一樣的。鞋材類股營收會先上升,再看到下游製鞋股業績走強!

 尤其,Nike跨出傳統運動鞋領域,進入新潮機能休閒服飾及配件市場,一直在美國流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策略正確也回應到創新高的業績與股價,日前Nike也被道瓊指數列入新的30支成份股之一,其趨勢地位進一步被確認,在運動鞋產品發展上,逐漸走出傳統的材料及工法,進入需要高度技術能量的領域,強調輕量化,透氣,排汗,一體成型等,尤其在全球興起風潮的慢跑鞋系列,可以創造出更高單價及新的流行話題,機能性服飾也是一樣,只是台股中,機能性衣材及成衣代工相關個股,股價基期較高,評價較不具吸引力,而機能性鞋材及鞋類代工,產業正進入傳統最旺的第4季,其中最值得留意Nike相關供應鏈,Nike股價持續強勢創高,其供應鏈個股業績及股價皆有連動潛力。

台灣鞋業產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始於 1960 年代鞋業技術突破 ( 膠著劑引入台灣 ) 及內外銷市場同步發展的成長期。第二階段則是指進入 1970 年代到 1987 年的繁榮壯盛期,這個階段受惠於台灣豐富的人力資源、國際技術移轉、技術經驗累積與升級,加上外銷前景看好,因此誘使投資者蜂湧加入,使得我國成為世界鞋業及相關產業的生產供應之領導國家,而有「製鞋王國」的美譽。第三階段則是從 1987 年開始的衰退轉型期,這個轉折肇始於 1987 年台幣劇烈升值 45% 的衝擊,及勞動短缺的困擾,因而使得鞋業相關勞力密集產業進入動盪不安的時期。在此一時期,由於我國鞋廠大量轉往大陸、越南等地設立製鞋廠,使得國產鞋外銷已落後。加上東南亞地區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印度、菲律賓等國家的競爭壓力,使我國近年之鞋類產品外銷數量及金額因而萎縮。

由於經濟環境的快速變動,製鞋產業的發展面臨了空前的壓力,未來如何透過產業升級與轉型,提升品質與技術能力,開創新的生機,實為我國經濟發展時必然需面對的問題。

製鞋業發展現況

製鞋工業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民國 75 年鞋類外銷量曾高達 8.4 億雙,民國 76 年外銷值更創下 36.9 億美元的輝煌記錄。近 10 年來,隨著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等製鞋業的興起,我國製鞋業早期依賴本身廉價優良勞動力的生存優勢,在國內外經營環境的快速變遷下,也面臨到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危機。面對如此的變局,業者不得不將需要大量勞力的生產線移轉 至 大陸、印尼、越南等海外地區,隨著鞋廠紛赴海外設立生產基地,民國 94 年鞋類外銷量已持續萎縮至 1,695 萬雙,外銷值則降為 8,826 萬美元,在數量與金額上分別較民國 93 年衰減了 30.7 %與 25.3 %。

由於製造環境的丕變及鞋類品牌商全球運籌的發展趨勢,中、低價位鞋品在國內生產成本過高,在國際市場中難以和其他東南亞或大陸等擁有較廉價勞工的地區競爭。國內 業者在「根留台灣、全球佈局」的經營理念下 ,正積極轉型朝功能性鞋類、高科技鞋材及精密生產機具設計研發,期能提升鞋類產品的附加價值及國際競爭力。並以保留在台灣接單及創新研發,而在海外生產方式,充分利用台灣人才、管理、技術、資金 等方面的 優勢及大陸充 沛且 低成本的人力、土地等資源,逐步拓展營運規模 及全球鞋品市場 。

但對於中國大陸於 2007 年及 2008 年陸續實施之兩稅合一與調降出口退稅率、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等,則對設立企業於當地之台商因突增平均 15% 的營運成本產生莫大之壓力,據非正式統計資料顯示:光是 2007 年廣東沿海地區就有超過 2,000 家以上的台資企業因而外移或歇業,其中台資鞋廠約佔 10% 至 20% 。再加上多年來珠三角地區嚴重缺工以及工資不斷的大幅上漲,台資鞋廠未來在中國大陸營運將面臨更嚴苛的挑戰,應對的策略除了積極投入產品與管理轉型升級以提升附加價值外,亦將會有許多的企業選擇往大陸內地遷徙,外移至越南、印度、印尼或回台發展,以尋求保有競爭力的營運策略。

鞋類主要進口國依次為中國大陸、越南、印尼,三國進口量約占全年進口鞋總量的 95.2 % ( 僅中國大陸即佔 88%) 。若以進口金額而言,則前三名依次是中國大陸、越南、義大利,三國進口總值約占全年進口鞋總金額的 82.3 %。其中義大利進口鞋數量約占我國鞋類進口量的 0.5 %,但金額卻高達 12.5 %比率,顯見義大利進口鞋多為高附加價值之產品。

近兩年來歐盟對中國大陸及越南二國,以及台灣對中國大陸,為制衡其採行不當之低價行銷策略大舉擴張海外市場,嚴重損害歐盟與台灣本土製鞋業者合法營運權益的作為,陸續實施課征進口鞋類反傾銷稅的因應措施,至目前為止已顯現初步之阻滯效果。另外我國政府亦針對部分不法業者自中國大陸進口鞋類採行高價低報、未標或偽標商品標示等違法行徑積極防治,並推動實施國產鞋品共同供應契約,輔導業者提升產品設計與品質能力,辦理 MIT 精品鞋類標誌認證與推廣活動等,對於協助業者拓展國內外市場及未來發展確能發揮實質效益。

目前面臨問題與解決方案

製鞋工業發展至今幾經震盪,目前正面臨外銷鞋廠生產線外移、內銷鞋廠經營成本偏高、中國大陸等開發中製鞋業興起、市場自由化威脅國內業者生存空間、國內鞋業人才斷層、鞋類品牌與設計尚無能力發展國際市場、歐洲主導流行,致流行鞋類開發成本提高等及兩岸三通等因素尚待克服的問題。

一、面臨之問題

(一)國內環境因素:

1 鞋類較不易吸收優秀人才,製鞋業專業人才尚不足。

2 鞋類設計與製造教育尚未形成完整體系。

3 勞力不足且工資上漲,對勞力密集之鞋業造成不利影響。

4 因產業供應鏈外移影響,國內研發所需之新材料與模具需仰賴進口。

5 鞋類進口關稅相對全球偏低,無法保障產業生存發展。

(二)國外環境因素:

1 國際區域經濟聯盟興起,影響競爭態勢。

2 新興開發中國家加入製鞋競爭行列。

3 先進製鞋國家及國際主要品牌領導國際流行趨勢與研發方式。

(三)兩岸關係:

1 大陸政策受兩岸關係影響甚鉅,造成廠商營運上之困擾。

2 海外投資過度集中在大陸,導致依存度過高,形成直接競爭。

3 加入 WTO 後,開放大陸成品鞋進口,衝擊國內製鞋業者。

4 中國大陸實施之兩稅合一與調降出口退稅率、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等,嚴重衝擊台資鞋業營運發展。

二、解決方案

為能提升製鞋產業之國際競爭力及加速產業升級,政府部門宜扮演積極主導者角色並與產業界充分合作,擬定產業發展政策及輔導措施,協助業者解決經營環境面的問題,輔導業者強化創新研發、產品設計、自創品牌、人才培養、國際行銷等競爭能力。

運動鞋底部鞋材介紹:
EVA(醋酸乙烯):
EVA 中底質輕物性佳,是高級輕量鞋、運動鞋、休閒鞋使用最大量的材料。
.無毒、環保。
.超輕量、耐磨。除可居家或辦公室穿著以外,外出、旅遊亦可攜帶收至背包。
.柔軟觸感良好又保暖的材質,穿著後會因每個人的腳型塑形,使穿著服貼舒適。
.吸震、質輕有彈性,可保護足部壓力的舒緩。

COLD PRESS EVA(一次性發泡加熱定型):
.材質輕、柔軟、具良好彈性。
.保暖性較佳,耐磨性相較於橡膠,耐磨性較差。
.一般用來製作腳床,其後段會配合搭配橡膠鞋底,增強穿著時的抓地力與耐磨度。

EVA MD(一次性成型發泡):
.材質輕、柔軟、具高彈性,持久度高。
.保暖性較佳,耐磨性相較於橡膠,耐磨性較差。
.一般用來製作腳床,其後段會配合搭配橡膠鞋底,增強穿著時的抓地力與耐磨度。

TPR(熱塑性橡膠):
.具有橡膠的彈性、優良的物性,鞋底重量適中,具有一定柔軟性。
.耐寒性、電絕緣性,高抗張及低壓縮變形。

TPU(熱可塑性聚氨酯):
其優越的性能和環保概念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
目前使用 PVC 的地方,TPU 均能取代 PVC。
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世界,熱可塑性聚氨酯樹脂 TPU (Themoplastic Polyurethane)
滿足了所有既需要類似塑膠的物理剛性,及類似橡膠的彈性,並能兼顧環保要求。
.TPU 具高張力、高拉力。
.TPU 強韌耐老化。
.TPU 是成熟的環保材料。

PU(高分子聚氨酯):
.不透氣、不吸濕,所以容易感到悶熱。
.優越的耐磨性與扭曲性,良好抗撕裂強度與彈性。
.耐油、耐酸、耐鹼以及耐低溫,重量輕,質地柔軟,手感佳。
.PU製的鞋底擺放太久沒穿,空隙容易被空氣中的水分子入侵,導致水解,鞋底容易壞掉。

RUBBER(橡膠大底):
.富含彈性、耐磨、防滑,是鞋底最佳材質。
.橡膠有分天然與合成,天然的供應量不足以使用,現今以合成橡膠為主。
.橡膠鞋底製作成本高,某些廠商常選擇以 PVC 製作鞋底,以致鞋底較無彈性,也易磨損。
橡膠成品材料有各種回收技術,最簡單的是研磨成粉末做為橡膠鞋底的部分填充物,
許多品牌廠商指定某些鞋種需填充定量的回收物,以示對環保的貢獻。

PVC(聚氯乙烯):
.可塑性相當優良,可軟可硬。
.具耐燃性、高透明性、絕緣性佳且印刷性佳。
.不同配方有不同特性,應用廣泛、價廉; 但因生態及環保問題已很少使用。

鞋材產業之展望

邁入新世紀後的產業競爭 環境 愈趨激烈,但在全球運籌的企業發展策略下,產業的外移亦可視為生產力的延伸,區域性的分工已是大勢所趨, 佈局全球化對 企業永續發展越來越重要。國內鞋業除要充實鞋類設計創新能力和提升生產技術外,還需要研發高效能的自動化製鞋機器與 具 功能性的高科技鞋材相配合,以提升我國鞋類產品之附加價值。

研發創新能力是決定製鞋工業能否持續發展的原動力,為因應國內外鞋品市場的激烈競爭,將以國內自行研發、技術引進、策略聯盟或購併等方式,透過政府科技專案及主導性新產品開發等管道,加強研究機構與業者合作,共同研發或鼓勵業者自行主導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新設計,以加速鞋類產業轉型升級,提昇其國際競爭力。

因應全球景氣尚未復甦,國際鞋類品牌廠商紛採低成本、短交期之採購策略,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低廉進口鞋品大舉入侵等壓力,業者除需掌握台灣本身所累積的生產技術及管理能力、運用海外低廉充沛的勞力及土地資源外,尚須積極建構企業電子化產銷及管理系統,運用台灣資訊科技的優勢,與國際品牌發展成緊密的夥伴關係外,亦可發展自有通路及品牌,則未來台灣鞋業仍將繼續掌控設計研發與接單業務,成為國際鞋類市場之研發設計及營運中心。

  全球製鞋業的基本格局為:歐美日各國的品牌是世界高級運動鞋的研發、設計和潮流的引領者,壟斷了大部分的市場,其產品附加值高,位居全球價值鏈高端;亞洲(尤其是中國)仍然是世界製鞋業的加工製造基地,自主品牌缺乏,很多企業做貼牌生產,產品附加值低,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

 台灣鞋材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品牌、研發和營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

  1.自主品牌相對缺乏。品牌是企業和產品價值的集中體現,也是企業提高市場占有率、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重要來源。台灣的鞋材產品少見國際知名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多以來料加工為主。價值鏈中的大部分增值部分被鞋品牌商獲取,與歐美品牌鞋材相比,利潤相差十幾倍。

  2.研發設計能力不足。在研發設計方面,鞋材產業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是人才相對匱乏,尤其是設計研發人才和行銷人才很缺。此外,人才培養也不系統化、不規範化;人才隊伍不穩定,技術人員流動非常頻繁。另一方面的問題是缺乏自主創新。由於難以有效杜絕設計的模仿甚至抄襲,絕大多數的鞋材廠商都走模仿之路,很少能獨立開發和設計出有創意、高品質的鞋材。

  3.產業內部競爭過度。台灣鞋材產業的主要生產基地在台中、彰化地區。業者高度群聚,很多廠商所生產的產品雷同,產業內部過度競爭的現象非常嚴重。一些企業為了爭搶出口市場,不惜成本競相殺價,導致國際貿易摩擦事件頻繁發生。

 台灣鞋材業的轉型升級

  1. 以品牌建設嵌入全球價值鏈。世界知名跨國鞋品牌業者占據了價值鏈的高端環節,製鞋業的中高端品牌也主要壟斷在他們手中。台灣鞋材業的升級應註重品牌建設,要加強與國外高端營銷管道的合作,突破現有品牌壟斷,實現價值鏈上的提升。

  2. 以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研發能力的強弱決定了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利潤空間。台灣鞋材業必須加大研發投入,逐步走向價值鏈的高端,推動產業不斷升級:

  3. 企業自身要重視研發設計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政府通過政策和資金扶持,設立製鞋生產培訓和科研機構,提高整體研發設計水準,縮短與國際產業的差距。

  4. 政府和行業協會要制定出有關政策和行業標準,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規範企業間的競爭秩序,鼓勵創新,引導製鞋業健康持續發展。

  5. 利用網際網路在全球建立更為密集高效的營銷網路,並與國外知名鞋品牌共同研發,嵌入產品價值鏈的高端環節。

綠色鞋業潮流 – 環保鞋材質與環保接著劑的應用與配合
綠色研發帶來鞋業進步
近年來環保與綠色產業意識日益增加,進而引起各產業之綠色研發潮流,然而在鞋業也不遑多讓,隨著世界鞋業技術的進步,已能使得在製鞋的過程中,達到「無毒、穩定高效益、高拉力」之最高目標。製鞋產業對於一雙鞋子的鞋面鞋材、鞋底材料與接著劑之選擇上,都強調其成份對消費者健康的重視,而如何為製鞋工人提供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也越來越受整個行業的關注。

在目前的製鞋業中,為了符合各國對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以下簡稱VOC )控制的規定,並符合歐盟廢氣排放標準,以降低VOC含量,製鞋中之接著製程大部份都朝水性化、環保型及無苯型的接著劑發展。而運動鞋底之鞋材,也因聚氯乙烯PVC(Polyvinylchloride, 以下簡稱PVC) )開始禁用,各國對於有害物質的管制驅嚴,鞋材製造商也開始朝符合法令規定、研發出綠色鞋材、鞋底及配件等。然而有優質的鞋材配套與環保型接著劑配套產品組合,才能讓製鞋業邁向一個零污染、善盡責任回饋的環保產業。

環保鞋對環保的影響
鞋子有一定的壽命,尤其是「環保鞋」,一般來說環保鞋之定義分成兩部份,第一是指鞋材選擇為符合環保意義的材料,如乳膠(LATEX)鞋材、EVA中底/大底、PU中底/大底、TPR鞋底、橡膠大底、TPU、鞋面、PU合成皮等,即材料來自於回收材料、鞋材本身可回收再使用或可自然水解,不會造成環保處理上的困擾。第二是指製鞋的過程中會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及對人體與生物界的各種傷害。

環保鞋給人的印象是能被自然分解,這種鞋一定要經常穿,如果一直擺著不穿,也要常拿起來反覆折動,常保養。故如何將分解時間延長、提高其使用壽命,讓消費者對環保鞋產生信心,是未來鞋材業界需持續改善與克服的問題。

  一、大底大底的材料一般是使用的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及补强剂等。因为大底位于鞋子的最外最底部,要起到很好的防滑、耐磨、抗腐蚀等作用。 天然橡胶的优点就在于它非常的柔软,弹性及佳,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耐磨性不太好。要弥补天然橡胶的缺点就需要并用其他的合成橡胶来达到更好的综合性能,比如加入BR使鞋底的耐磨更好。
大底技术:
Non-Marking,这是最常见,意思为无痕迹,鞋底在地板摩擦时不会留下痕迹弄脏地板。可以用鞋底在白纸上摩擦来检验。
adiWEAR, 这是超耐磨材料的意思,普通的鞋底橡胶DIN摩擦损耗标准为80立方毫米以内,而超耐磨胶料的DIN摩擦损耗标准在40立方毫米以内。 一般不会用超耐磨橡胶做整只鞋底,而是用于摩擦较大的部位如后跟,前掌等,其他地方用普通橡胶。
二、中底   现在运动鞋中底所用材料大部分是PHYLON中底和EVA中底。其实两种中底都是用EVA做的,但是为什么会有着叫法上的不同呢?PHYLON起源于美国,最早的鞋中底都叫做PHYLON,并没有EVA中底和PHYLON中底之分,后来随着鞋类产品不断的发展,以台湾和韩国的一些大品牌鞋类产品研发工厂为源头,把中底的名称分的更加的系统化,就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EVA中底。
下面我就通俗的说说EVA中底和PHYLON中底之间的不同。现在鞋子中底用的最多的是PHYLON中底,PHYLON最大的特点就是轻便,弹性好,具有很好的缓震性能,PHYLON被称作二次发泡。EVA中底也很轻,但是缓震性能和弹性方面远远的比不上PHYLON中底,造价也比PHYLON要低很多,EVA中底被称为一次发泡。他们之所以属性相同,而叫法不同,性能不同的原因就在于PHYLON是二次发泡,而EVA则是一次发泡。 篮球鞋大多采用了PHTLON中底,而慢跑鞋则多使用了EVA中底。
名词解释:
(1)一次发泡:把材料注入/射入模具后通过高温加热后一次成型的鞋中底,就叫做一次发泡中底,也就是EVA鞋中底。
(2)二次发泡:把材料注入模具后,通过两次高温加热后烧制成型的鞋中底,就被称为二次发泡中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HYLON中底。
整体来说EVA价格便宜,刚开始穿鞋子感觉非常软,给人的第一感觉非常棒,但是时间长了,可能感觉鞋底出了个脚印,性能也有很大的下降。而PHYON它是由EVA制造的,不过工艺复杂很多,成本贵很多。各方面性能好很多。   需要说明的是,这不代表EVA就比PHYLON差,可以说同等工艺+材料下的PHYLON性能要好于EVA,但是由于工艺和材料的差异,有的EVA的性能要好于普通的PHYLON中底。
除了PHYLON中底和EVA中底,PU中底也很常见,PU中底的最大优势就是弹性和韧性比较好,缺点是密度较大、耐黄耐水解较差。
中底技术:
adiPRENE:缓冲减震技术,弹性很低,用于后跟,在人落地后能吸震,使人落地更平稳,不会晃动。
adiPRENE+: 高弹性技术,与上相反。用于前掌,脚掌用力撑地后,能马上反弹,使人迅速启动。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Standard

Leave a comment